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亭侯是谁 > 第二十七章 残碑泣血证扶苏(第1页)

第二十七章 残碑泣血证扶苏(第1页)

许昌的夜,总带着股瓷窑的烟火气。关羽蹲在吕家窑膛前,指尖拂过碑上模糊的名字,那些被毒花瓶害死的冤魂,名字笔画里还沾着未烧尽的釉料,在月光下泛着青幽幽的光。周仓举着油灯在旁边候着,油灯光晕里,他忽然发现碑角刻着行极小的字:"扶苏冤,天下知"。

"君侯你看!"周仓的声音惊得窑外的夜鸟扑棱棱飞起,"这碑跟扶苏太子有关!"

关羽凑近了看,那行字刻得极深,像是用指甲硬生生抠出来的,笔画边缘还留着暗红色的痕迹,闻着有股铁锈混着血的腥气——是守窑人说的"窑工血书"。他想起洛水边赵平的虚影,想起那半块刻着"扶苏"的残碑,突然明白这许昌的毒花瓶案,从来不是简单的官宦相残。

一、瓷片里的密信

守窑人老秦蹲在窑门口,用根烧红的铁钎拨着炭火,火星子溅在他瘸腿的伤疤上,他却浑然不觉。"将军知道为啥吕家非要用秦代官窑的手艺烧毒瓶?"他从怀里掏出块碎瓷片,边缘锋利如刀,"这瓷土是从咸阳塬上运的,跟当年给扶苏太子烧殉葬品的土一个矿脉。"

碎瓷片内侧用朱砂画着个奇怪的符号,像朵炸开的石榴花,花芯里裹着个"胡"字。关羽猛地想起《洛水考》里的记载:秦始皇晚年,赵高伪造遗诏赐死扶苏,诏书末尾盖的印玺,边角就刻着类似的石榴花纹。

"这是赵高的私印记号!"关羽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吕家的后台,怕是想借毒瓶铲除异己,重演当年矫诏的伎俩!"

老秦突然"呜呜"地哭起来,铁钎"哐当"掉在地上:"俺爷爷说,当年他太爷爷就在咸阳窑场当差,亲眼看见赵高的人把真遗诏换了,真诏上写的是让扶苏继位,轻徭薄赋。。。可他们不敢说啊,说了就得被扔进窑里烧。。。"

他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片巴掌大的瓷板,上面用青釉画着幅简笔画:一座宫殿,一个戴冠的公子跪在地上,旁边站着个举剑的宦官,宫殿顶上的瓦当,赫然是洛水残碑上的星图纹样。

"这是传了三代的瓷板画,"老秦抹着泪,"画的就是扶苏太子被赐死那天的情景。俺们窑工世世代代守着这画,就是想等个敢说话的人,把真相抖搂出来。"

二、宦官府的密道

吕家背后的宦官姓郭,在许昌城里有座堪比王府的宅院,院墙高得能挡住月亮。关羽带着老秦的瓷板画去见许昌知府,知府是个秃顶的胖子,看着画首哆嗦:"关将军,这。。。这郭公公是当今圣上跟前的红人,咱惹不起啊。。。"

"惹不起也得惹。"关羽把瓷板画拍在案上,釉色里的公子身影在烛火下仿佛活了过来,"当年扶苏因一言不合被赐死,天下动荡;如今这姓郭的用毒瓶害人,若不阻止,迟早要出大乱子!"

知府被说得汗流浃背,终于从靴筒里掏出把钥匙:"郭府后院有个密道,通着城外的瓷窑,是他们运毒瓶的通道。。。将军要查,可得小心,里面埋着不少机关。"

深夜的郭府静得像座坟,只有巡逻的护卫脚步声在巷子里荡。关羽和周仓顺着密道往里摸,通道壁上镶着盏盏油灯,灯油里掺着香料,闻着让人头晕——是老秦说的"迷魂香"。周仓掏出块生姜塞在嘴里,含糊道:"这狗宦官,花样真多!"

密道尽头是间密室,墙上挂着幅《千里江山图》,画轴旁的博古架上摆着个眼熟的东西——正是洛水出土的"镇河灯"样式的青铜容器,只是这只的灯座上刻着"郭"字。关羽刚要伸手拿,周仓突然按住他:"君侯小心!这架上的花瓶都有机关!"

果然,博古架第三层的只青花瓷瓶,瓶底有个细微的凸起,看着像老秦说的"牵机引"的触发装置。关羽用刀背轻轻拨开瓶身,里面掉出卷黄纸,展开一看,是郭宦官与吕家的密信,上面写着"三月初三,用扶苏瓷赐死吏部尚书",末尾还画着那个石榴花记号。

"扶苏瓷?"周仓皱眉,"他们想用太子的名头害人?"

"不止。"关羽指着密信背面的名单,上面有十几个官员的名字,都是反对宦官专权的,"他们想借扶苏的冤案做文章,说这些官员是扶苏余党,这样赐死就名正言顺了。"

三、窑火照冤魂

三月初三这天,许昌城的上空飘着层薄雾,像极了当年扶苏赐死那天的上郡。郭宦官的亲信带着只锦盒进了吏部尚书府,锦盒里垫着红绸,放着只莹白的瓷瓶,瓶身上用金粉画着石榴花,正是"扶苏瓷"。

"这是圣上赏的安神瓶,"亲信皮笑肉不笑,"尚书大人快接了吧。"

尚书刚要伸手,突然听见院外传来声怒喝:"慢着!"关羽带着周仓闯进来,青龙偃月刀劈在锦盒上,瓷瓶"哐当"碎在地上,里面的"牵机引"粉末遇空气变成青烟,熏得亲信捂着脸咳嗽。

"郭宦官的伎俩,还敢拿出来现眼?"关羽将密信和瓷板画摔在地上,"当年赵高矫诏害扶苏,如今你们用扶苏瓷害人,就不怕太子的冤魂来找你们算账?"

尚书看着地上的碎瓷片,突然老泪纵横:"我就说郭贼没安好心!我父亲当年就是因为替扶苏喊冤,被罢官流放的!"

消息传到郭府,郭宦官气得摔了茶杯,让人去烧吕家瓷窑,想毁灭证据。可他没想到,老秦带着窑工们早把窑里的毒瓷都搬空了,还在窑膛里堆满了写着冤魂名字的木牌。

"点火!"老秦举着火把,瘸腿在窑门前站得笔首,"让这些害人的东西,跟赵高的阴魂一起烧了!"

窑火熊熊燃起,映红了半个许昌城。火光里,那些木牌渐渐化为灰烬,飘向空中,像无数只白鸟。关羽站在窑前,看着老秦把那片瓷板画扔进火里,青釉的扶苏身影在火中渐渐发亮,仿佛在说"我等的公道,终于来了"。

西、碑亭照千古

郭宦官最终被押解进京问罪,吕家被抄家时,从地窖里搜出了更多的"扶苏瓷",还有本记录着当年伪造遗诏细节的《秘史》,里面证实了赵高如何篡改秦始皇遗命,如何逼死扶苏。

许昌百姓在洛水边建了座"扶苏碑亭",把那半块残碑和瓷板画的灰烬合在一起,重新刻了块新碑,碑上写着"扶苏之冤,千年得雪;民心之向,万古不灭"。慧安师父带着僧人们来做法事,阿洛和洛阳的花农们在碑旁种满了石榴树,说要让太子看看,如今的天下,花红柳绿,百姓安康。

关羽离开许昌那天,老秦拄着拐杖来送他,手里捧着只新烧的瓷瓶,瓶身上画着关羽挥刀护碑的样子,旁边站着个举着石榴枝的孩童。"这叫护公道瓶,"老秦笑得满脸皱纹,"俺们窑工以后就烧这玩意儿,不烧毒瓶了。"

周仓扛着刀跟在后面,看着碑亭前的石榴树苗在风中摇晃,突然问:"君侯,你说扶苏太子要是活着,见着现在这样,会不会笑?"

关羽回头望了眼那片新绿,阳光透过叶隙洒在碑上,"扶苏"二字亮得像有光。他想起赵平消散前的笑,想起老秦窑火里的瓷板画,突然觉得所谓"封神",从来不是腾云驾雾的神通,是像这样,把沉在时光里的冤屈挖出来,把藏在人心底的公道护下去。

"会的。"他握紧手里的青龙偃月刀,刀鞘上的穗子在风中轻摆,"他和那些冤魂,都在看着呢。"

前路的风带着瓷窑的烟火气,混着石榴花的清香,漫过许昌的城门。关羽知道,这"封神"的路还长,但只要心里的那点热乎气不凉,手里的刀就不会钝。就像这扶苏的冤案,埋了千年,终究能被窑火照亮,被民心焐热——这大概就是人间最硬的理,最暖的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