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梦千年板材 > 远嫁(第2页)

远嫁(第2页)

“若秦王亲行,身份尊重,方能压制异志。”

李世民立于殿侧,目光沉稳而深邃,心中涌起复杂情绪。自与长孙氏举案齐眉,家庭安定以来,心境本该宁静,但听闻婚事,内心不由暗暗担忧,那个聪慧的小公主如今要远嫁西突厥。

李渊听完奏报后说道:“民部尚书刘文静稳重,机智周全,与东突厥也相交颇好,最宜出使,既能传达唐朝诚意,又能稳妥处理突厥事宜。”

李世民听罢,眉眼微沉,握紧手心,心底涌上一股复杂的情绪。沉默片刻,他缓缓走上前,躬身行礼,声音低沉而不容忽视:“父王,儿臣请命前往东突厥,如今东西局势并不明朗,以我之身份、之声势,方能让突厥各部明白唐朝诚意。”

殿内微微静默,众臣低声窃语,或面露忧色。李渊看着他,眼底闪过一抹惊讶与思索。

李世民的目光微微低垂,心中暗暗叹息。他知道,这次出使不仅是国事,也是为了自己的心事——若她嫁入西突厥,不知何年才有机会一见。

他沉声道:“若父皇允许,臣愿亲自前往。”

李渊沉默片刻,才缓缓点头:“朕知道,秦王心意可嘉,实为此事不二人选。此事重大,注意安全。”

李世民微微一拱手,背脊挺直,心中虽有痛楚,却已波澜不惊:“儿臣定平安归来。”

草原七月,草长莺飞。西风卷起金色的麦浪,旌旗猎猎,马蹄声不绝于耳。我的婚事成了草原盛典,各部族都派人前来,载歌载舞,献上牛羊、美酒与锦缎。空气里弥漫着烤肉与奶酒的香气,似乎连天空都因这喜事而明朗。

我本以为,前来祝贺的唐朝使者会是熟悉的刘文静,却不曾想,随队而来的竟是秦王李世民。

那一刻,我愣住了。

两年未见,他已不再是旧日街头那个眉目间带着意气与锋芒的青年。今日的他,身披绛紫朝服,腰系玉带,鬓发整齐,眼神沉静而锋锐,周身气度不怒自威。更添了一份当父亲后的沉稳,却也少了少年时的轻狂。阳光映在他的侧脸,眉骨高挺,目光如星,竟让人移不开眼。

而我,十七岁的我,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女。远嫁之前,父王为我戴上金冠,着绣满云纹的锦衣,耳畔坠着沉甸甸的金饰。镜中看去,眉目清亮,唇红齿白,却因为心事难平,神情里多了几分憔悴与哀愁。

酒宴上,歌舞喧天,觥筹交错。我端着银杯,低头一杯接一杯,任烈酒灼喉。身侧有人劝阻,却都被我挥手拒绝。我心口堵得慌,唯有酒能冲淡。

我知道自己不该这样失态。今日是我出嫁的日子,我是突厥的公主,是政治的桥梁。可是当我抬眸望见他时,心底的那份情绪便汹涌难抑。

李世民在高座上,目光越过众人,不由自主地落在我身上。

那是他记忆里早已熟悉的身影。只是两年过去,曾经的少女已换上了金冠与锦衣,眉目之间多了几分成熟与端庄。她端坐席中,却像与周遭的热闹格格不入。银杯一次又一次送到唇边,眼神却总是低垂,似乎在回避什么。

李世民指尖轻轻摩挲着玉杯,心中百感交集。

——若在当年,她不是突厥公主,而自己不是李渊的次子,他们是否会有另一种结局?

他记得第一次见她时,她眉眼清亮,笑意真挚,那种带着草原风的直率与灵动,让他心口一动。只是,那时他正在筹谋,手中尚无根基,她若靠近自己,必然会招来祸患。于是,他只能装作无意,远远守望。

而今,她要远嫁西突厥。

而今,他已是秦王,万众瞩目的王者之子。

而他们之间,却比从前更远了。

我举杯,对到来的宾客一个一个敬酒,走到他的席前。灯火摇曳,映出他眼底一抹复杂。

“我敬秦王。”我声音很轻,几乎要被鼓乐声掩去。

李世民心口骤然一紧。那声音轻得几乎淹没在鼓乐中,却像箭一样射进心里。他看见她眼底的酒意,看见她竭力掩饰的酸楚。

所以他只能假装初见,假装不识,只用一句恭维掩过心底的汹涌:“公主真美,用中原的话来说——倾国倾城。”

他说得很轻,语气疏离,仿佛不曾与她有过任何交集。唯有眼底深处,掠过一抹连自己都不敢承认的温柔与遗憾。

我心头猛然一颤。酒气上涌,面颊烧得通红,却不知是醉意还是酸涩。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颤,只能强自镇定,低声答道:“今日得见秦王,确如传言,真乃龙凤之资,天日之表。”

话音落下,我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仿佛饮下的是整片草原的风声与心底的遗憾。

那一刻,他几乎要伸手去拉住她,就像惠明寺那一天一样,去说出埋在心底多年的话。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