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主席而言,1934年的春节,大概是他一生中,最郁闷的一个春节。一年多以前,在1932年召开的宁都会议上,他被取消了所有负责军事指挥的领导职务,被迫从前线回到了后方。而一年多以后,在1934年2月1日至3日召开的“全苏二大”上,他担任的最后一个重要职务,即人民委员会主席也被党中央撤销了,现在他只保留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虚职。
这个时候的他,只能是在家“相妻教子”,其郁闷可想而知。去年即1933年的11月,福建事变爆发,主席敏锐地发现这对红军是天赐良机,他向博古和李得建言,要红军抓住这一天赐良机,出动主力部队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赣皖地区去,将战略防御变为战略进攻,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机会。结果却被无情嘲笑,完全不同意他的意见,结果让红军失去了最好的一次机会。
那个时候,他也只有仰天长叹:“若这等无知之辈,继续掌握兵权,红军势必一败涂地!”并说“竖子不足与谋!”
不过这个春节,虽然郁闷,但一个新消息,让他有点振奋。
这个时候王民掌权,“左倾”严重,李思华等人,差点都被“开除党籍”,还是周恩来等人觉得不妥,反复说服,才暂时“留党察看”。不过,李思华的理论,仍然被有心人偷偷传阅和思考,也有很多同志,关心着来自海南等地的一切信息。
今天就是有同志悄悄来告诉主席,李力胜同志所部,已经占领了缅甸大部,成立了“缅华民主自治政府”。这很明显,因为现在大家都知道,缅华的首脑,据称叫“李力胜”,而且是华人武装,公开打出社会主义旗号,那不是李力胜同志,还有谁?
主席是军事和政治大家,他敏锐地想到,李思华应该会从缅甸入云贵,这样会形成一个从云贵到缅甸,有出海口的完整巨大的根据地,以此为基地,就可以进窥四川等腹地。这就是李力胜同志的战略?“金边银角草肚皮”,她在打造一块“金边加银角”?
他拿出苏区好不容易弄到的一张世界地图,仔细地端详着地图,琢磨着,一时之间,倒没有那么烦恼了。
李思华这个时候,正忙得不可开交。
从1933年7月开始,缅甸根据地的建设,就仿佛按下了快进键,速度陡然加快。
这个时候缅甸根据地的建设,核心的内容,大概可以用“人、财、物、军、工、路”这六个字来形容。
“人”当然是指对人口规模、分布、分工及其与乡寨农场,以及城市城区组合的顶层设计和执行。
移民仍然在高速进行中,幸好现在的山东,是军阀韩大帅统治的,国民党的根基其实很薄弱,这在极大程度上掩护了移民行动。否则以国民党对我党的警惕性,很可能会已经遭到中断,而韩大帅则只要给钱,在他看来“卖掉一些贱民”没有什么不可以。
到1933年底,整体移民数量已经达到700万人,当年的移民就几乎300万,目前已经有600万移民在缅甸。所以现在整个缅甸根据地,已经有差不多1100万人,吸纳了当地人口500多万人,相当于原来缅甸原居民的50%。此时缅甸的城市化程度很低,城市人口大多数集中在下缅甸平原。上缅甸除了曼德勒等少数城市外,人口不多。
所以为了工业建设的进行,必须大力建设工业城市。这来自于两个部分,一是依托资源(矿产)的新兴大工业城市,主要发展重化工及战略工业产业,例如新兴的帕敢铁矿综合工业体;二是依托原有城市,发展民生工业加商贸的综合性城市,例如曼德勒。
按照顶层规划,600万人在乡寨,到年底,基本上已经完成了1000个乡寨,即容纳500万人的初步建设,人员可以入住。期间进行了大量的耕地开发。这就是组织起来加上局部机械化的奇迹。实际上,现在大约有300万人在乡寨建设和耕种,而另外的300万人全部在筑路上。
缅甸的耕地开发,远景总目标是20万平方公里,即3亿亩,短期的目标是到1935年完成9000万亩。按照移民目标,到1935年将完成全部1200多万移民,这样加上缅甸本土的1000万出头人口,缅甸人口将达到2300万左右,而农村人口规划为1300万人,总共建设1800个乡寨,容纳900万人,其余400万人为农场林业+农业人口。所以如果按农业人头,1935年人均耕地可以达到8亩左右,不过规划为“分田”,具有永久承包权的只有4亩人,其余4亩,暂时是“委托耕种权”,为未来增加的乡寨和农场人口准备的。
到1935年,规划的城市人口为1000万人,其中工业人口200万人,他们的家属600万人,总计800万人,以及其它类型的城市人口200万人。城市的建设原则,依托从海南发展起来的经验。按照1:5的绿植比,分布式节点布置开发新的城区,而旧有城区只是就行修缮,不再扩张。当前缅甸的城市都很小,这就避免了自己再生造出“大城市病”来。
1933年毕业的第一批工业技术学员,12万人中,有10万已经抵达了缅甸,他们将与从海南抽调的10万人一起,以20万人的规模,构成工业建设的主力军。
“财”自然是资本,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如果没有李思华提供资本,单靠缅甸根据地的自身积累,自然是难以为继。
李思华的资本,除了几家企业的股权以及少数在美的固定资产,最早的时候是12亿美元现金,在1930~1932年,除了工业采购的6亿美元以及1亿美元备用金外,其余5亿美元在军火上就消耗了3亿美元,另外2亿美元就是工业转移和海南支持基金,例如人才教育、招聘及购买粮食和肉食。这5亿美元已经消耗殆尽。
工业采购的6亿美元,前期消耗较少,从1930年下半年开始加速,3年多来,实际上已经消耗7亿美元,超标了1亿美元。
所以实际上,如果以最初的12亿美元来说,全部都已经消耗完毕。
她现在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于大萧条之后赚的,在1932年的大反弹中赚得了4。3亿美元,在缅甸和越南的精准金矿开发提供了大几千万美元,使得这两项合计超过了5亿美元。另外就是她控股的4家企业,即安利、百事、海陆和哈罗,出售股权基本上吸纳了1亿美元。所以她的现金的总金额,现在是6亿美元,其中3亿美元正在国际上吸纳白银,又有1亿美元作为银行的保证金,剩下可以动用的,就只有2亿美元。
不过,她还有4亿美元的潜力。在美国的金融小组,成功地组建了“美华银行”,在安利系统的支持下,又将4家上市企业的现金流,都纳入这家银行,和麦基逊的达拉斯国民银行又结成了战略同盟,因此获得了美国社会比较高的认同和信任,加上今年(1933年)以来美国经济开始部分好转,因此银行的情况还不错,目前的总资产,已经超过了14亿美元。
所以李思华预计,如果以4家公司的全部股权作为抵押,在极限情况下,她还可以获得4亿美元。这就是全部的家底了。
盘算着家底,李思华不由得叹了口气,好在海南经过5年多的发展,可以自给自足了。现在的投入,全部集中到了缅甸。今年缅甸的投资预算,就是这机动的2亿美元,要全部砸进去。这个数字已经很高了,1937年日本全国的财政收入,不过相当于15亿美元(45亿日元左右,当时日元:美元=3:1)。
其实是不能这样算账的,例如1500个工厂,是已经付钱了的,而且是利用大萧条捡了大便宜,其它还有很多物资。实际上,用“标准”财务的眼光,用“正常”的市场价格衡量,1934年对于缅甸的建设投资,大约相当于6亿美元以上,这几乎是日本全国财政的40%水平了。
而1935年及以后未来的资金,就要看白银这一战了。
好在工业采购基本完成,最大头的消耗很少了;而军火采购也进入尾声,其后应该没有巨额的开支了。缅甸建设的大头,还是支出从美国进口废钢铁、其它金属材料,以及其它建材、肉食、油料等大宗物资。这就是“物”这个字涵盖的工作。
其中废钢的进口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实际上日本未来这几年的钢铁产量,几乎是用美国的废钢和铣铁支撑起来的,高峰的时候能够达到每个月进口30多万吨(1937~1940年)。日本利用美国废钢铁重新炼钢的产量,超过了其全部产能的一半以上,高峰时更达到70%。
而更离谱的是,1937年日本进口的战略物资中,有54。4%来自美国。有92。9%的铜、91。2%的汽车及零、60。5%的油料、59。7%的废钢铁、48。5%的各种机械和发动机、41。6%的铸铁,都是从美国进口的。日本从美国获得各种战略物资占其总进口量的比重,1937年的比例是54。4%,而1938年更高达56%。说美国是日本侵华的主要支持者,一点都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