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单废钢铁的进口额,1936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的废钢(重点)总额为1190万美元,1937年为3742万美元。1937年几乎进口了400万吨!
所以李思华对于前世那些所谓感谢美国打败日本的论调,一点都不感冒,3500万同胞的牺牲,70%国土沦陷,美国为此所做的“贡献”,一点都不比日本差。后来他们被日本袭击,自己要报复日本,是完全利己主义的反应。我们就应该感谢?扯淡嘛。
美国废钢铁的来源,是因为大萧条危机下,大量产能过剩,以及大量建设停摆,造成了大量废钢铁的来源。废钢铁不需要从铁矿开始的冶炼全过程,所以是一种钢铁产能不足的阶段,非常好的低成本补充。
而且不就是钱吗?自己采购废钢铁,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日本能够采购的份额,而且后期还可以把价格拉起来,让日本在关键时刻财政更加紧张。
所以,从1934年起,李思华计划每年至少要从美国进口200万吨的废钢铁,价值会超过2000万美元,这部分的订单已经锁定5年。未来如果资金充沛,还会继续增加进口,最近的几十年,国内的钢铁,永远是不够用的。
其它一些与军工有关的战略物资,例如铜、冶炼特种钢使用的镍、钨、钴,精炼油、一些发动机和机械,都需要进口。矿产预计通过1934~1935两年的工业建设,可以完成基本替代。但有一些方面,是需要长期发展的。
“军”当然是指军事建设。除了复制海南经验,在缅甸建立规模化的军工制造生产基地外,主要就是军队建设。
到1934年中,预计会建设完成56个师。包括18个军、1个教导师和1个特种师。其中在海南留下6个师的兵力,在缅甸驻扎24个师,预防与英帝国主义的冲突,而其余的26个师,即8个军和2个师,将是云贵攻略的主力部队。
地方部队的建设,海南已经完成了20万,而缅甸的计划,则是60万。地方部队的意义,是作为地方守卫,更重要的,是对主力部队的人员梯队补充。抗战已经不遥远,军事训练的梯队必须不断建设。目前昌江兵器工业基地,已经能够大量生产轻武器及其弹药,所以进行轻型武装的难度不大。
民兵部队,则调整按照人口10%的比例,海南有40万,在缅甸会先建设100万人,然后逐步发展到超过200万人。民兵的意义,除了与敌人争夺的地域外,更大的意义,是进行地方组织、地方管理和政治掌控,而且民兵很大程度上是筑路、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主力军。
“工”则是工业建设,这是形成力量的核心基础。缅甸的工业建设,分为三个层次:
基础的层次,是矿产和石油、煤炭的开采,以及电力系统的建设。
这部分包括,在帕敢的铁矿开采、在密支那和蒙育瓦附近的铜矿开采(望濑和礼勃东矿)、在包德温附近的铅锌银以及锑矿开采、西北部的葛利瓦煤矿开采、曼德勒附近的太公当镍矿床、在密支那及其它至少4个油田的石油开采等。大型和中型的矿区开发,超过了10个。
电力的发展规划是,短期火电,中期水电。即在大型工业基地和主要城市附近,建立火电厂,主要利用河流输送电煤。
缅甸的水电资源丰富,所以中期,将假设3大群落的水电阶梯电站,包括伊洛瓦底江密松水电站、萨尔温江6级干流阶梯电站、地理上接近云南的瑞丽江和太平江系列电站等,总的开发规模超过了1500万千瓦。
在海南5年多的发展,已经锻炼出了一整套电力和电网建设和管理的人才团队。现在对缅甸的电力建设形成桎梏的,主要就是崎岖的地理环境,以及有限的资本了。
核心的层次,则是大工业体系建设。
缅甸地方广大,总面积高达68万平方公里。目前根据地已经占据的地区,大约45万平方公里。根据不同的矿种,可以容纳多个大工业基地。最重要的建设项目包括:
帕敢煤钢化工业综合基地、仁安羌石油开采和石化工业基地、基于望濑和礼勃东矿的铜综合工业基地(上游采矿废杂铜回收利用,中游对于铜精矿或者废杂铜进行粗炼和精炼,下游对铜进行深加工,生产铜棒、铜管、铜板、铜箔、铜线以及铜基合金等多种产品。)、基于包德温矿的粗铅、电铅、电锌、锌合金、白银和硫酸工业基地、密支那和实皆两个兵器生产加工基地、以及民用的合成氨化肥基地等等。
扩展的层次,则是民用工业体系建设。
所谓1500个工厂计划,绝大部分都是民工工业,以上述大工业基地所产的金属、化工、石化材料,以农业、林业提供的农林产品等为原料,进行加工生产终端工业品。
这些工厂将星罗棋布地分布与整个上缅甸各城市,以及部分乡寨。实际上,三年内缅甸的工业建设,绝不止1500个工厂,因为海南的工业能力发展到现在,已经能对至少70%以上的工厂进行复制。在缅甸适合发展的工业,只要海南能够复制,都会逐步在缅甸建设发展。
最后一个字是“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短期的重点,是打通各大工业区、各主要人居点,与可通航河流之间的公路交通,这样能使得所有的物资交流,以可通航河流为基础先串起来。这是缅甸的优势,境内河流纵横,大江大河水网密布。水网,是缅甸天然最便利的交通网。
山区的重点,就只能是公路,现在300万人筑路大军,主要干的就是这一件事。通过修筑公路,将各定居点、各地工厂、各矿区、各大工业区,都联通起来,并且能让军队便捷地通行各方。
铁路的建设,就比较延迟,目前短期会建设的,主要是从曼德勒到密支那等少数几条线路,尤其是贯穿缅甸中轴的“中央铁路”,主要是修筑的难度太大。这可不是在美国修铁路,大平原上很方便。这里多数是山区,地形起伏,很多阻碍,是这个时代的铁路科技尚未达到的。所以虽然铁路的运力最好,但只能是比较缓慢地发展。在这个方面李思华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研发,铁路系统是培养人才的几个最大的重点之一。
最重要的一条路,现在是从密支那往云南保山去的“滇缅公路”,这将是未来云贵攻略,进入国内的最重要路线。这条道路的竣工,基本上将决定云贵攻略的开启时间,所以现在是人力、物力、机械等物资保障,最高等级的项目。而前期人员,已经潜入云南境内,以保障这条公路在国内部分的修筑。
第76章经济组织的模式和限定
无论是李思华,还是冯百驹等同志,都清醒地意识到,在建立起缅甸根据地后,治理复杂的程度上了一个大台阶,缅甸根据地的面积超过海南的10倍,而人口现在是3倍,未来将是5倍以上。实际上,缅甸就是未来全国省级区域治理的试验田。
尤其是经济建设方面,大量的同志没有经验。因此,在与同志们反复磋商后,李思华对于缅甸当下的经济组织建设和经济组织管理做了重要的讲话,形成了新的指导文件,不仅适用于缅甸,而且在海南也要据此调整。李思华对新政策的主导思想大致如下:
我们需要建立起一套高效而公平的经济组织建设和管理的体制体系。整个体系分为3个层面,即要理解体制设计的原理,然后坚持体制设计的原则,最后则是执行体制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