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董事会上的惊天逆转,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虽然暂时驱散了笼罩在项目上空的乌云,但留下的是一片泥泞和更加诡谲的气氛。慕可赢得了继续前进的资格,却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踏入了一个更深、更危险的漩涡。
顾毓最后那几句话,在他脑中反复回响。“你以为,只有你一个人在对抗那些藏在暗处的虫子吗?”“远航这艘船,还轮不到外人来凿沉,也轮不到内部的蠹虫来啃噬。”
这几乎明确无误地表明,那份关键证据的抛出,是顾毓的手笔。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维护远航的整体利益?是为了清理不按他规则出牌、试图利用他的内部对手?还是……这其中包含了对慕可某种极其隐晦的、扭曲的“认可”?
慕可甩甩头,不再试图完全理解那个冰山般的男人。当务之急是利用这来之不易的窗口期,全力推进项目。
试点选址工作重新启动。失去了清河湾这个最优选,团队必须在备选方案中快速决策。经过密集的重新评估和权衡,最终选择了一个名为“桐湾”的中等规模社区。桐湾社区建成时间较长,居民结构稳定,老龄化程度略高但社区凝聚力不错,业主委员会运作规范,虽然创新意识和接受度可能不如清河湾,但胜在基础扎实,风险相对可控。
确定目标后,慕可亲自带队,与桐湾社区业主委员会及街道办进行了多轮密集磋商。他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所有接触全程录音录像,并有法务和合规部门同事陪同,流程公开透明到了极致。合作方案几经修改,充分考虑了社区的实际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最终达成了初步共识。
另一方面,模型的优化工作并未停止。虽然通过了董事会评审,但顾毓提出的那些尖锐问题,如同悬顶之剑,时刻提醒着慕可技术的脆弱性。他与教授团队的合作更加深入,几乎将对方当成了外部技术顾问,不断打磨算法的稳健性。那个被顾毓质疑的“社区共识度衰减因子”,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更优美的数学表达,并初步完成了稳定性证明——虽然这证明极其复杂,足以再写一篇博士论文。
工作推进的同时,慕可并没有放松对内部的警惕。他知道,赵董一系绝不会善罢甘休,那个隐藏的黑客更是心腹大患。徐亮被他赋予了更多秘密调查的权限,重点排查投资管理部三组,尤其是赵董那个远房侄子赵磊的社会关系、通讯记录和资金流水。进展缓慢,对方显然极其谨慎,尾巴收拾得很干净。
沈乐轩那边,似乎短暂沉寂了一下,或许是董事会的结果让他需要重新评估形势。但他并未远离,偶尔还是会有些试探性的消息传来,语气依旧充满诱惑,但也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慕可一概冷处理。
平静的日子过了大约两周。项目进展顺利,与桐湾社区的谈判进入细节打磨阶段,技术优化也成效显著。就在慕可稍稍缓一口气的时候,新的风暴征兆开始显现。
先是桐湾社区方面反馈,最近接到一些匿名电话和信件,声称远航资本的项目是“金融骗局”,利用社区做“风险试验品”,提醒居民“不要上当”。虽然社区负责人表示信任慕可团队,但显然造成了一些疑虑和不好的影响。
紧接着,一些财经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零星帖子,旧事重提,隐晦地暗示远航内部某个创新项目存在“严重伦理问题”和“数据造假嫌疑”,虽未点名,但指向性明显。这些帖子很快被删除,但显然是有组织的投放。
慕可感到,那双看不见的黑手又开始活动了。这次对方改变了策略,不再直接从内部技术或流程上进行攻击,而是转向更阴险的舆论战和社区关系破坏,试图从外部扼杀项目。
他立刻采取措施。一方面,让团队加强与桐湾社区的沟通,增加信息公开透明度,甚至邀请居民代表参观公司(严格限制区域),以消除疑虑。另一方面,他再次动用了媒体朋友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正向的舆论引导,对冲负面信息。
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慕可深知,这只是扬汤止沸。根源在于那个隐藏在暗处的对手。
就在他苦于找不到突破口时,徐亮那边终于带来了一个关键线索。
“慕哥,有发现了!”徐亮的声音带着压抑的兴奋,在一个安全屋见面时,他迫不及待地汇报,“我们盯了赵磊很久,他一直很干净。但他有个女朋友,在另一家小基金公司做运营。我们偶然发现,他女朋友的弟弟,是个游手好闲的古董,最近却突然阔绰起来,入手了一辆价值不菲的二手跑车。资金来源不明。”
“继续。”慕可眼神锐利起来。
“我们顺藤摸瓜,发现那小子最近和一个叫‘黑狐’的中间人走得挺近。这个‘黑狐’,在灰色地带有点名气,专门帮人牵线处理一些见不得光的‘脏活’。更重要的是,”徐亮压低声音,“我们设法监控了‘黑狐’的一个备用联系方式,发现最近有一个境外加密号码频繁联系他,虽然内容无法破译,但信号源定位……又一次指向了沈乐轩常去的那家私人会所!”
线索链逐渐清晰了!赵磊可能通过女朋友的弟弟,利用中间人“黑狐”,与沈乐轩方面建立了联系!匿名信、数据篡改、甚至现在的舆论攻击,很可能都是通过这条线在操作!
“能拿到确凿证据吗?比如资金流水,或者具体的通讯内容?”慕可追问。
“很难。”徐亮摇头,“‘黑狐’很狡猾,用的都是加密通讯和虚拟货币交易,很难追踪具体金额和内容。赵磊女朋友弟弟那边,口风也很紧,而且我们不能打草惊蛇。”
慕可沉思起来。有了线索,但无法形成证据链,依然无法直接扳倒对方。他需要想办法让他们自己暴露。
一个计划在他脑中慢慢成形。他要布一个局,引蛇出洞。
他故意让团队放出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消息”:由于模型优化取得重大突破,项目决定加速,将于下周与桐湾社区举行正式签约仪式,并且已初步选定了一家知名的第三方评级机构对债券进行预评级,预计结果会非常乐观。同时,他还“不小心”让一份标注着“高度机密·最终版”的项目路演PPT草稿(其中包含一些略微夸大但极具吸引力的数据预测)在内部系统中“泄露”出去,其访问权限似乎设置“失误”,恰好投资管理部三组所在的分支能够看到。
这是一个诱饵。如果内鬼存在,并且急于破坏项目,这样一个“加速签约”和“利好频出”的消息,很可能会促使他们采取更激进、也更容易暴露的行动。
果然,鱼饵撒下后不久,徐亮就监控到“黑狐”的那个加密联系方式活动频繁起来。同时,桐湾社区那边反馈,匿名骚扰电话和信件的频率增加了,内容也更加恶毒,甚至开始对社区负责人进行人身威胁。
慕可知道,对方上钩了。他加强了安保措施,并让徐亮全力盯紧“黑狐”和赵磊女朋友弟弟的动向,等待他们露出马脚。
签约仪式前三天,徐亮终于捕捉到了一个关键信息:“黑狐”通过一个隐蔽的渠道,联系了一家专门炮制假新闻和进行网络水军攻击的地下公关公司,要求他们在签约仪式当天,大规模发布针对远航项目和慕可个人的负面新闻,并煽动所谓“桐湾社区受害居民”出来闹事。交易用的是比特币,但徐亮设法记录了联系过程的部分数据包。
几乎同时,技术团队也监测到一次针对公司内部网络的极其隐蔽的渗透尝试,目标直指慕可的电脑和项目服务器,手法高超,与之前追踪到的黑客特征高度吻合。幸好慕可早有防备,核心数据均已加密转移,对方一无所获,但留下了些许新的痕迹。
所有迹象都表明,对方正在策划一场针对签约仪式的总攻。
慕可冷静地部署应对措施。他首先将情况秘密汇报给了白远年。白远年闻言震怒,指示慕可全权处理,必要时可动用集团安全部门的一切资源,务必将这些蛀虫一网打尽。
接着,慕可联系了相熟的警方人士,提供了“黑狐”及那家地下公关公司的犯罪线索(主要是商业诽谤和威胁人身安全)。警方同意在签约仪式当天布控。
然后,他再次约见了桐湾社区负责人,坦诚告知了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公司的应对预案,赢得了对方的理解和配合。
最后,他做了一件大胆的事情。他给顾毓发了一封加密邮件,只有简短一句话:“签约日恐有变,对方或狗急跳墙,数据安全层面,盼协助。”
他没有期望顾毓会回复,甚至不确定顾毓是否会插手。但这步棋,他必须走。
顾毓没有回复邮件。但签约仪式前一小时,慕可接到安全部门负责人的电话,被告知顾总亲自调派了集团最顶尖的网络安全小组,临时加强了仪式现场及周边区域的网络监控和屏蔽力度,并对外部数据连接进行了更严格的过滤审查。慕可心中稍安。
签约仪式在远航资本大厦附近一家豪华酒店的会议厅举行。现场布置得隆重而正式,媒体记者、社区代表、行业嘉宾齐聚一堂。表面上看,一切井然有序,喜庆祥和。
慕可站在台下,看着正在台上致辞的桐湾社区老主任,手心微微出汗。他知道,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