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作者蓝烬 > 第12章(第2页)

第12章(第2页)

毛泽东心中暗暗下了决定,一定要尽快在党内推动以农民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方向的革命策略。

对于李思华预判汪精卫政府必然背叛革命,他也强烈地认同,他本身就擅长阶级分析。而且不仅是从严密的理论推导,现实中他观察武汉国共合作的现状,也对发展趋势毫不乐观。

想到李思华预测的3个月内汪精卫就会背叛,时间已经很近,他的心思不由有些焦灼,真的会如她预判那样地发生吗?我党无疑正处于高度的危险之中。

这两个多月来,受到李思华预测的刺激,对于国共合作悲观的一些同志,多次要求党中央要对可能的汪精卫背叛革命做出预防。但在陈独秀、张国焘等人的坚决反对下,没有能够形成一致的意见。

有警惕的一些同志例如毛泽东,也只能安排相信自己的一些同志,先做些预警和躲藏的准备,但对于大局,并没有能丝毫挽回。

6月的时候他曾经召集“马日事变”中从湖南出来的同志开会,号召大家“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但这都是局部性的。

7月4日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常委举行扩大会议,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上山”思想,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实力的基础”。但是并没有获得党中央多数同志的回应。

毛泽东按下心中的焦灼,转移开来自己的思考。他看着小册子封面的作者位置,写的“李力胜”,心里想着,有点古怪的名字,听说还是位女同志,真是厉害啊,她的理论水平,无疑是党内目前所有他知道的人中,都比不上的。而且不爱红妆爱武装,投身革命、亲自建军并能有所成就,实在是位巾帼英豪。

天色渐渐变得昏暗,乌云在天空开始聚集,地面也已经起风,没有那么炎热了,看起来可能要下雨。毛泽东站起身来,感叹了一声:“风雨如晦啊。”

然而原来的历史轨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还是逐渐逼近了那个变盘点。

汪精卫对于我党在武汉的活动已经感到越来越恐惧,他觉得这个城市似乎已经不是国民党的了,而是我党的。我党的那些主张、政治活动,他听在耳里,看在眼里,心里的焦灼与日俱增,反感逐渐向着仇视转变。他并不是一个人,武汉大批的“国民党左派”,正在经历着和他一样的心路历程。两党的分歧开始越演越烈,形势无可转变地恶化下去。

6月,共产国际的一个愚蠢政策,终于成为了武汉国民党已经跃跃欲试“清党”发生的导火索。6月1日,鲍罗廷、罗易将共产国际所谓5月的“紧急指示”,传到了党中央,要求实行土地革命,吸收工农领袖,以充实中国国民党中央,动员2万名左右共产党员,加上5万名工农革命军,组成一支可靠军队,组织革命法庭,惩办反动军官等。

就这样一个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可以说是痴人说梦的荒唐指示,居然被党中央接受了。而且在6月5日,这个指示被罗易泄露给了汪精卫,要他接受共产国际的命令。汪精卫怎么可能接受?当即严词决绝。

这个导火索引燃了武汉国民党“清共”的准备,汪精卫和武汉国民党的高层下了决心,开始磨刀霍霍。他们代表着资本和士绅的利益,怎么可能让一帮泥腿子替代了他们的地位?

而已经有一些党员,开始高度警觉反革命事变的可能性。例如就在6月底,担任汪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的邓演发,离职去苏联。毛泽东也在七月初离开武汉,他将去湖南,实践他“上山闹革命”的新革命策略。

7月14日的晚上,李思华在朝向中山一侧的海边,默默地望着大陆的方向。她知道,明天就将发生震动全国的武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精卫政府将通过《取缔共产党》案,正式和我党决裂,随即在武汉大肆搜捕我党人员。

她深深地搞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自己营救的这些同志的数量,相对于大革命失败损失牺牲的同志总数,完全是微不足道——在大革命失败后,被屠杀的党员和进步群众的数量,高达三十一万人。而她的反复提醒,以她对这个时代我党领导层的了解,作用恐怕是非常有限的。

她默默地想着:“只有实力才是改变历史的唯一可能啊。”与其哀叹,不如尽快地发展自己的力量,只有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那些熟悉的历史悲剧,才能被改变。

她又望了一眼大陆,那里不是只有黑暗,半个月后的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北伐军2万余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历史上的我党第一只军队,由此诞生。当然,在这个平行时空,是她建立了我党的第一只军队。而8月1日以后,金秋起义、广州起义,我党志士的反抗,此起彼伏。革命的生机,在这个最低潮的时候,默默地积蓄着、发展着。

淇澳岛人手充足后,基建进度进展很快。2艘海轮的加入,使得物流条件大为改善。海轮一次就可以从中山或者香港,运来巨量的建材、物资和一些辅助器具。良好的条件,就使得基建过程变得简单。

到7月15日,除了新渔村和小学校外,几乎所有其它的工程,都已基本完工,整体基地已经可以投入使用了。就在这一天,全体青壮入驻基地,他们被分配到5个训练场,每个训练场大约六百人左右,而最大的一个训练场则分配了差不多八百人。

曹子卿等军官,会在每个训练场派遣20多名前期比较优秀的战士,作为主要的教官,按照已经形成规制的训练流程,对这些青壮进行110天以上的残酷训练,让他们短期就能转变为合格的军人。

这些青壮,已经从最初的懵逼中,回过了神,他们原来以为是被广东的一家公司招工,是来做工活命的,结果却是来当兵。

不过最初的慌乱之后,就逐渐稳定了下来,毕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最初级政治教育,而且不当兵肯定会被赶出去,到哪里去找一口吃的?难道像以前那样,最终被饿死吗?现在这样的好日子,不但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家人还被好好安置,当兵算什么?这条命,早就已经卖给主家了,人家让干啥,咱就干啥。

轰轰烈烈的大练兵就此展开。李思华自己则在5个训练场来回跑,基本上每天在一个训练场。

在哪个训练场,她白天就观察士兵的训练状态,不断改善和纠正训练的偏差,并且思索后勤和政治思想工作的改善点和突破点;到了晚上,就由她来主讲政治思想和文化课。

在她培训的时候,其它的教官,都如饥似渴地学习李思华的思想和教育方法,他们现在对于当新兵的教官,心里的底气,其实还是不足的。

7月30日上午某教场。李思华看着站得挺拔端直、又整整齐齐的新兵队伍,心里很有感慨,差不多15天的队列和军令训练下来,这些新兵终于有了军人的初步样子,不再是原来一副叫花子样子的难民了,新的军队在逐步成型。

淇澳岛7月13日已经来过一次台风,好在不算太凶狠,台风3天就退去了。因此虽有部分大棚进水,但没有造成大碍,人员都被紧急疏散到没有进水的大棚,只有少数人受了轻伤和因此生病。

但这一次的小天灾,也让人们对于台风的危害更为重视,建工和家属们铆足了劲地加快基建的速度,这使得到7月底,新渔村就基本竣工,相比原来的预计,足足提前了一个月。当然,毕竟是平房,建筑的难度很小。只要建材供得上,速度就不会慢。

几天后,家属和孩子们,就能乔迁新居了,李思华还通过海轮运输,在中山等地,收购了大批的木制家具、被褥和生活用品,家属和孩子们住进新家,总不能家徒四壁。

李思华将精力都集中到了工作上,军事训练、组织运转、学校教育、群众教育、军队政工,一点又一点地细化,逐步地完善,有效率地快速推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