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征途实录启航1926作者蓝烬 > 第13章(第1页)

第13章(第1页)

而后来她爷爷赚钱的一部分,就是来自于和印度的贸易。在他在印度的那些日子里,认识了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一位贵族,此人是几百年前,土邦特拉凡科王国国王的后裔,这个家伙放浪不羁,可不是印度教信徒那样的循规蹈矩,他嗜酒如命,酒后经常吹嘘他的祖先是国王,在某个神庙,隐藏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一开头,李思华的爷爷也只当他是吹牛,大家喝酒,笑笑就过了。但后来不知道怎么的,他就确认这个信息是绝对正确的了。

他是如何取得信息的,不得而知。但回到中国后,就把这个秘密当成是李家的传家至宝,告诉了李家同。她爷爷已经有了非常具体的地址,而且告诉李家同,他已经去勘探过,以他的本事,百分百确认,那个神庙肯定有地库,而且是非常大的地库,里面肯定藏有巨额的财富。据他从那个败家子得到的准确信息,至少有十吨以上的黄金。以后李家要是有办法,可以设法取得里面的财富。

李家同一生富裕,就没有打过这个神庙的主意,只不过将这个宝藏秘密传给了李思华。

看着大家呆傻的反应,李思华不由得哈哈笑起来。心想,对不起了同志们,我现在只能胡说八道,要不然没办法解释我信息的来源。

她接着说,按照她初步的计划,派一艘海轮以商业贸易的掩护去科钦港,那里离开那个目的地,即斯里帕德玛纳巴斯瓦米神庙,不算太远。同志们要仔细策划一个行动计划,来安全而不暴露地取得这笔财富。至于缅甸,肯定要派遣一个小组去先行调查情况,做行动的准备,这两件事情可以合并进行,这几天同志们详细策划,拿出两个可行的计划来。

散会后,包括曹子卿在内,都恍恍惚惚地离开了,今天李思华的计划,神奇得远远超出了正常人的想象,他们需要先自己消化一下,定下心神。

几天前,整个行动,已经在李思华与参谋小组的反复讨论下基本定下。

第一个计划,缅北缅西根据地计划。主要包括如下初步策划:

一、总体发展路线:

从若开邦渗入,以实兑港为最初的渗入点。若开邦是缅甸比较小的一个省,90%都是山地。主要的人口经济,基本集中在其海岸和若开山脉之间的非常狭长的一段,就像一个蚕宝宝的形状。若开山脉将成为第一步的山区根据地,以根据地渗透控制科钦港两岸海岸,建设以渔业为掩饰的大规模走私能力,将军队、移民、物资、工业设施,逐步从这条蚕宝宝的面上接入,再向内地进军。

英国在实兑港口及附近的存在比较薄弱。在整个这一地域中,最大的威胁是200海里外的皎漂港,那是一个相比实兑港,条件更优越的深水港,但也正因如此,皎漂港被作为英国海军的深水港口。在进军缅甸后,需要很快对此军港,建立监控机制,英国海军在皎漂港附近的动向,将直接影响我们对实兑港周围的渗入能力。

若开邦原来是个独立王国,其主要人口是阿拉干人,并不是缅族,当地民族甚至与缅族有激烈冲突,一直存在独立势力。我们军队的存在,前期可以打着阿拉干独立的旗号,来掩护自己的存在。但李思华强调,阿拉干的独立势力,并不是我们合作的对象,相反,必须坚决地予以消灭。否则在对当地民众的政治思想教育中,就会存在民族意识与革命意识的对立和冲突,不利于我们站稳根基。

若开邦也有一些华人移民,对于这部分人员,我们应该利用同文优势,尽快利用起来,形成我们对当地攻略的润滑层。

另外,若开邦盛产稻米,将是重要的粮食基地。

在初步巩固在若开邦的存在后,逐步向北发展,所以第二步,就是缅甸西部钦邦,然后再从钦邦出发,环绕着曼德勒这个缅甸中部大城发展,逐步占领缅北的克钦邦和缅东的掸邦高原。如果达到了这一步,就与云南全面接壤,为未来的云南攻略奠定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实施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先不去攻占中部曼德勒这样的“大城市”,因为可能会提前触发与英缅当局的决战。我们先控制好上述计划的山地区域就好。但是北部和西部的城市,要在过程中,择机坚决拿下,特别是克钦邦的密支那,以及实皆省的实皆市。密支那对我国、实皆对印度,这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要组织起工业的生产和布局,绝不可缺。届时与英军的第一次会战,这些城市,将是重要目标。

二、面对国际和英国的外围环境:

李思华指出,在整个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国际列强都会是对英国幸灾乐祸的态度,不可能有任何实质的支持,甚至我们可以争取美国、德国的私下协助,他们当然不会对我们有大的支持,但我们如果能提供利益,又能给英国添一些堵,则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所以至少,对于我们的行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很有可能的。

原因在于,一战后虽然英国还是全球霸主,但已经很勉强,力不从心的态势明显。美国做梦都想替代英国的地位,而德国战败被英法盘剥,更是非常仇恨英国。

观察英国军队的格局,可以发现,目前英国政府定位其陆军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国内安全和帝国防御,用了“无需设想再发生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这样的语言来定位,其陆军的准备,只要具备为欧洲以外的海外义务,进行小规模战争动员的能力即可,具体为5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师,外加本土防卫队14个师作为预备队,目前整个英国陆军,不过是26万人左右。

因此在发现我们的威胁的时候,初期肯定是以对待独立势力游击队的态度,来围剿我们,兵力很难超过2个师的英军战力,而且真正的英军不会多,多半是从印度调集的仆从军。当发现我们的威胁根本不是2个师能对付的时候,最多会动员6~7个师,本土不超过2万人,加上印度仆从军,整体不超过10万人的陆军部队,这正是她计划中要组建10个师的原因,就是为了对抗这种可能性。

继续推演,如果我们打败了英国的这个10万人军团,英国会继续动员加大赌注吗?李思华的判断是不会。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损失过大,青年伤亡近500万人,国内的厌战情绪极高,根本得不到民众支持。

缅甸并不是“英帝国明珠”的印度,对英国利益有限,英国人不可能为此做“倾国之赌”。再加上我们届时占领的区域,多为山地,地形复杂,作战难度很高。英国人很容易判断,这将是比他们以前在南非的“布尔战争”更残酷十倍的战争,肯定会成为一个绞肉机,大批英国青年的性命和帝国全球霸主的地位,都可能在这个见鬼的山国耗损掉。英帝国主义最典型的就是欺软怕硬,所以到那个时候必然退缩。战争持续下去,英国在印度的统治也可能发生动摇。

对长期而言,我们面临的真正困难,还是英国海军。我们显然是没有办法正面对抗英国海军的,届时他们可能长期封锁那些被认为是我们势力范围的海岸,切断我们的物资补给来源。那么我们如何应对呢?

1、在英国人醒悟并下决心之前,尽可能地将战争最需要的物资和工业设备输入,减少正面冲突以后对海上物流的需求。

2、努力形成与英缅当局的“恐怖平衡”,我们将试图以暂时保证英国控制缅甸东南平原等富饶地区为条件,交换英国海军解除对我党海上运输的封锁。这需要把英军打败,用实力说话。这个交换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如果你们封锁海岸,那我们就拿下整个缅甸,将英国势力彻底驱除出缅甸,并形成对印度的威胁态势。这种威胁,必须让英国人确信,我们肯定做得到。

当然,我们最终还是要拿下整个缅甸的,但那需要等待国际局势的变化带来的契机。李思华心里的想法,当然是等待第二次世界大战。

3、建立广泛的海上走私线路,即使是首当其冲的缅甸西南海岸,海岸线也非常长,而英国远东舰队的存在数量是有限的,难以实现严密的控制。同时我们还要实现以印度孟加拉的吉大港为核心的印度走私路线。如能形成这样的情势,那么重武器装备可能不方便,但弹药等其它补给则是可能的。

三、初步的行动计划:

早在李思华安排招聘译员的时候,她已经安排李家和香港情报点的同志,寻找一些适合的洋人面孔。香港当时类似上海,都有一批西方人,怀着发财的梦想来到东方,这些“冒险家”其实成功的很少,很多也是穷困潦倒,雇佣他们并不困难。

计划的主体是,以英国人的身份出面,以某个香港马甲公司在科钦等地设立贸易分公司的名义,在明面上开启香港与若开邦之间的稻米和日用品交易。

先遣队都以这个公司的成员身份,渗透该地区,建立起隐秘基地,等待部队的机密潜入。他们需要发展一些当地的华人和阿拉干人组成的外围势力,形成可靠的情报网络,摸清当地地形地貌和可利用的资源,最终形成部队潜入和根据地开拓的可实施执行规划。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