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我的足迹在哪里查找 > 第56章 冶春茶社的蟹黄汤包与三丁包(第2页)

第56章 冶春茶社的蟹黄汤包与三丁包(第2页)

陆帆看着蟹黄汤包,忍不住咽了口水。他拿起筷子,轻轻夹起一个,汤包很轻,皮很薄,好像一用力就会破。他按照服务员说的,先在汤包的顶端咬了一个小口,然后把嘴凑过去,轻轻吸了一口汤。

滚烫的汤滑进喉咙,先是蟹黄的鲜,接着是猪肉的香,还有一点点姜的辣,一点都不腥,鲜得人眉毛都要掉下来了。“太鲜了!”陆帆忍不住说,“这汤也太好喝了,蟹黄的味道很浓。”

“那是,”王爷爷笑着说,“冶春的蟹黄汤包用的是新鲜的大闸蟹,每天早上现剥的蟹黄,加五花肉馅,还要放一点点姜去腥味。汤是用老母鸡熬的,熬西个小时,然后冻成皮冻,包在包子里,蒸的时候皮冻融化了,就变成了汤。”

陆帆又吸了几口汤,然后把汤包放进嘴里。皮很软,一点都不粘牙,里面的蟹黄和肉馅很足,蟹黄的鲜和猪肉的香混在一起,好吃得停不下来。他蘸了点醋,醋的酸让蟹黄的鲜更突出,一点都不腻。

“怎么样,没骗你吧?”小苏笑着说,“冶春的蟹黄汤包是扬州最好吃的,很多游客专门来吃。我小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我爸妈才带我来吃,那时候觉得是最好吃的东西。”

陆帆点点头,又夹起一个三丁包。三丁包的皮很松软,捏着有弹性。他咬了一口,里面的馅很多,鸡丁嫩得很,肉丁香得很,笋丁脆得很,三种味道混在一起,鲜得很。“这个三丁包也好吃,”他说,“鸡丁好像是鸡腿肉,很嫩。”

“是啊,”王爷爷说,“冶春的三丁包很讲究,鸡丁要用鸡腿肉,因为鸡腿肉嫩;肉丁要用五花肉,肥瘦相间,香;笋丁要用春笋,脆嫩爽口。三种丁要切得一样大,然后用酱油、糖、料酒炒香,包在包子里,蒸十五分钟,这样才好吃。”

他还跟陆帆讲起三丁包的由来:“以前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扬州,盐商请他吃早茶,厨师就做了三丁包。乾隆吃了觉得很好吃,就问这是什么包,厨师说叫‘三丁包’,乾隆很喜欢,后来三丁包就成了扬州的名点。”

陆帆听得认真,在笔记本上记了下来,还画了一个蟹黄汤包和一个三丁包的示意图,标注了它们的特点。“王爷爷,您知道冶春的汤包为什么这么好吃吗?”他问。

“因为他们坚持老手艺,”王爷爷说,“现在很多地方都用机器做包子,但是冶春还是手工做,皮要手工擀,馅要手工调,蒸的时间也要控制好。比如蟹黄汤包的皮,要擀得薄,还要有韧性,不容易破,这就要靠手艺,机器做不出来。”

正聊着,一位穿着白色厨师服的老师傅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面团,笑着问:“王爷爷,今天吃得怎么样?”

“挺好挺好,”王爷爷笑着说,“这小伙子是南京来的,专门来吃我们冶春的汤包,你给他讲讲怎么做汤包吧。”

老师傅看向陆帆,笑着点点头:“小伙子,想知道汤包怎么做?我叫王建国,在冶春做了西十年汤包了,跟我爹学的手艺。”

陆帆赶紧站起来:“王师傅好!我特别想知道蟹黄汤包的皮怎么擀得这么薄,还不容易破。”

“来,我带你去后厨看看。”王师傅说着,领着陆帆往后厨走。后厨很干净,几位厨师正在忙碌,有的在擀皮,有的在调馅,有的在蒸包子。一位年轻的厨师正在擀汤包皮,手里的擀面杖很细,面团在他手里转着圈,很快就擀成了薄薄的圆片,比巴掌小一点,边缘还带着花纹。

“你看,擀皮要讲究手法,”王师傅指着年轻厨师的动作,“手腕要用力,面团要转着圈擀,这样皮才均匀,边缘还要擀得薄一点,这样捏褶子的时候不容易破。我们的面团是用精面做的,加了适量的水和一点点盐,醒面要醒一个小时,这样面团才有韧性。”

他又指着旁边调馅的师傅:“你看,那是在调蟹黄馅,蟹黄是早上现剥的,加五花肉馅,还要放皮冻、姜、葱、酱油、糖、料酒,顺时针搅拌,这样馅才会抱团,味道也均匀。皮冻是用老母鸡熬的,熬西个小时,然后放进冰箱冻成块,再切成小丁,加进馅里,蒸的时候皮冻融化了,就变成了汤。”

陆帆看着师傅们忙碌的样子,心里很佩服:“原来做一个汤包这么麻烦,要这么多步骤。”

“是啊,”王师傅说,“做美食就要有耐心,慢工出细活。我们冶春的汤包,每一个都要捏18道褶子,少一道都不行,这是老规矩,不能改。你看,”他拿起一个刚包好的汤包,“这就是18道褶子,像朵花一样,好看又好吃。”

陆帆数了数,果然是18道褶子,每一道都很均匀,像艺术品一样。“太厉害了,”他说,“这得练多久才能包得这么好啊?”

“最少要练三年,”王师傅笑着说,“我刚学的时候,包的汤包要么褶子少,要么皮破了,我爹骂了我很多次,后来慢慢练,才学会。现在年轻厨师也一样,要练很久才能上岗。”

回到座位上,陆帆还在回味刚才看到的场景。“没想到做一个汤包这么讲究,”他对小苏和王爷爷说,“以前觉得吃汤包很简单,现在才知道,每一个汤包背后都是厨师的心血。”

“是啊,”王爷爷说,“扬州的早茶就是这样,看起来简单,其实每一道点心都有讲究,都藏着老手艺。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这些手艺,觉得麻烦,但是我们冶春还在坚持,因为这是扬州的文化,不能丢。”

吃完早茶,陆帆跟王爷爷道别,王爷爷还叮嘱他:“下午可以去瘦西湖逛逛,现在这个季节,瘦西湖的桂花开得正好,很漂亮。逛完瘦西湖可以去大明寺,大明寺的素斋也不错,你可以去尝尝。”

陆帆谢过王爷爷,跟小苏一起走出冶春茶社。河边的画舫多了起来,游客们坐在船上,笑着拍照,船夫的小调还在耳边回荡。“我们去瘦西湖吧?”小苏说,“离这里不远,步行十分钟就到了。”

陆帆点点头,跟着小苏往瘦西湖走。路上经过一家卖扬州剪纸的小店,店里挂着各种各样的剪纸,有瘦西湖的景色,有扬州的名点,还有花鸟鱼虫,很精致。店主是位老奶奶,正在给一位游客剪瘦西湖的五亭桥,剪刀在她手里灵活地动着,很快就剪出了轮廓。

“扬州剪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苏说,“很多游客都喜欢买回去当纪念品。我小时候,我奶奶也会剪纸,经常给我剪小动物。”

陆帆停下脚步,看着老奶奶剪纸,忍不住买了一张剪着蟹黄汤包的剪纸,放进笔记本里。“以后可以夹在书稿里,”他说,“作为扬州早茶的纪念。”

走到瘦西湖门口时,己经快十一点了。瘦西湖的门票是100元,门口有很多游客在排队买票。“瘦西湖以前是盐商的私家园林,”小苏说,“后来变成了公园,是扬州最有名的景点,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的说法。”

走进瘦西湖,首先看到的是一道长堤,堤上栽着柳树,柳枝垂到水面上,像绿色的帘子。堤的尽头是一座石桥,叫“虹桥”,桥上有很多游客在拍照。“虹桥是瘦西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小苏说,“以前盐商经常在虹桥上举办宴会,文人墨客也喜欢在这里写诗作画。”

沿着长堤往前走,就看到了五亭桥。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核心景点,桥上有五个亭子,像五朵莲花,所以也叫“莲花桥”。桥的下面有十五个桥洞,据说满月的时候,每个桥洞里都能看到一轮月亮,很神奇。“五亭桥是清代盐商出资建造的,”小苏说,“现在是扬州的象征,很多明信片上都有五亭桥的照片。”

陆帆站在五亭桥上,看着湖面。瘦西湖的水很清澈,倒映着五亭桥和岸边的柳树,远处的白塔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湖面上有几艘画舫,游客们坐在船上,笑着欣赏风景,船夫的歌声顺着风飘过来,很惬意。

“我们去白塔那边看看吧?”小苏说,“白塔是仿北京北海的白塔建造的,以前是盐商为了讨好乾隆皇帝建的。”

走到白塔旁边,陆帆看到白塔是白色的,像一个巨大的白玉瓶,下面有三层基座,上面有塔刹,很庄严。塔的旁边有几棵桂花树,桂花的甜香飘得很远,很多游客在桂花树下拍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