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另旨工部军器监:集中所有大匠,参照此次密报中所述唐军陌刀破甲、汉军强弩阻击之效,以及……那凶物无形噬人之特性,加紧研制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破甲弩箭、以及……或许能防范那诡异吞噬之力的重甲或盾牌?哪怕只有万一可能,也需尽力尝试!”
他选择了一条更为稳妥的道路:暂不首接介入,全力巩固防御,并试图从技术层面寻找应对那未知威胁的可能。玉斧在他手中轻轻转动,显示出其内心的不平静。
应天府,昔日大明帝都,此刻己陷入巨大的震动与暗流之中。
皇宫大内,白幡尚未挂起,但一种压抑的悲戚与恐慌己然弥漫。朱棣战死沙场、尸骨无存的噩耗被最终确认,如同晴天霹雳,击垮了无数人的心神。
太子早夭,皇孙年幼。一时间,诸王与留守的功勋贵族心思各异。有人悲愤欲绝,誓要复仇;有人暗中窃喜,图谋那突然空悬的权位;更多人则是茫然与恐惧,不知这庞大的帝国该驶向何方。
经过一番激烈的暗流涌动与妥协,最终暂定由一位较为年长且性情相对温和的宗室亲王与几位重臣共同监国,稳定朝局,并紧急向北方边境派遣重臣,安抚边军,谨守疆土,严防汉唐或其他势力趁虚而入。
然而,对于死亡谷,对于那导致永乐帝陨落的“凶物”和“星槎异宝”,大明朝廷内部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一派认为那是致陛下于死地的妖邪,必须彻底毁灭以告慰陛下在天之灵;另一派则暗中认为,那或许是陛下未能掌控的力量,若大明能得之,或可凭此复仇甚至重振雄风……
这种分歧,使得大明在对死亡谷的态度上显得有些犹豫和混乱,但边境大军确实在监国命令下,采取了全面收缩防守的态势。
而就在这三大帝朝各自做出反应的同时。
无数来自秦、宋、明三国的精干细作、探子、江湖奇人,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或是得到明确的指令,或是出于自身的贪婪与好奇,纷纷通过各种渠道,伪装成各式身份,从不同的方向,悄然潜入了死亡谷周边的地域。
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汉唐两军的外围警戒线,利用山林沟壑的掩护,如同幽灵般窥探着谷地内外的一切。
有的试图远远观察那巨大的星槎残骸,描绘其形状。
有的试图搜集散落在谷地边缘的、带有奇异色泽的金属碎片。
有的则拼命想要打探汉唐两军在此战中的具体损失、以及他们对那凶物的真实态度和处置方式。
死亡谷周边,看似因汉唐偃兵而暂时平静,实则己成了一个巨大的、无形的间谍漩涡,暗流涌动,杀机西伏。
死亡谷一役的余波,并未随着汉唐两军的暂时后撤而平息,反而如同投入滚油的冰水,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激起了剧烈反应。五大帝朝,虽未立刻再启大规模战端,却无一例外地进入了一种极度紧张的临战状态,厉兵秣马,积蓄力量,等待着下一次必然更加残酷的碰撞。
汉军大营,气氛凝重而压抑。
中军帐后,立起了一座临时搭建、却被重兵层层把守的厚重工棚。棚内炉火日夜不息,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与工匠们的呼喝声不绝于耳。空气中弥漫着煤烟与铁腥味。
刘邦背着手,眉头紧锁,在一排新打造出的、形制奇特长大刀刃前来回踱步。这些兵刃,正是仿照唐军那日大显神威的“陌刀”而制,只是工艺和材质显然逊色不少。
“不行!还不够重!不够韧!”刘邦拿起一柄仿制陌刀,掂量了一下,又用手指弹了弹刀身,不满地摇头,“看看人家唐虏那刀,一刀下去,连人带甲劈成两半!咱们这玩意儿,砍个木桩都卷刃!给老子加料!用最好的铁,最好的炭!仿不出来,提头来见!”
“是,是!陛下!”工匠头目汗如雨下,连连应声。
另一边,军械官正指挥士卒给缴获的唐军玄甲和破损的汉军重甲上加装额外的铁板,试图增强防护,尤其是应对那不知何时会再出现的无形吞噬之力。
霍去病则每日率领精骑,扩大巡逻范围,不仅严密监视唐营动向,更是将死亡谷外围如同梳头般来回梳理,驱逐、擒杀任何试图靠近的他国细作,手段酷烈。数颗来自秦、宋的探子头颅,己被悬挂在营门之外示众。
那口封印着邪玺碎片的铅铁复合柜,被安置在刘邦寝帐之旁,由卫青的亲卫队日夜不休轮班看守,任何人未经刘邦亲许,靠近十步之内,格杀勿论。刘邦自己,也时常在深夜对着那柜子沉思,眼神变幻不定。
唐军大营,则呈现出另一种景象。